西農er
誰還沒收過小麥呢
近幾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組織3000名學生收麥的視頻火了。有網友贊譽這是“麥田里的大學課堂”,也有網友質疑學校炒作,“是割麥子還是拔麥子?怎么連根拔出來?”
但對于西農的學子而言,三夏麥收是記憶里的平常事,“西農er,誰還沒收過小麥呢?”已經畢業五年的西農學生小張向記者科普,三夏麥收是西農的農訓傳統,每年夏收期間,學校會組織大一新生前往距校區15分鐘車程的試驗田收麥,“真正下地之前,老師和帶隊的學長學姐也會培訓我們,‘連根拔起’其實是麥收的要求,為了保證植株的完整性。如果說是作秀的話,簡直對不起我在試驗田里曬黑的胳膊。”
李學軍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1994年至今,一直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與實踐。他告訴新京報記者,在西農的三夏麥收實踐過程中,他是其中的一名帶隊老師,也是一名參與者。李學軍說,除了各個院系的大一新生,農學專業的本科生也會隨著年級的不同,參與到麥收中的各個環節中來。“這是西農學生進入大學后的一門‘重要的認知必修課’,一方面我們希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及知農愛農的情懷,另一方面,更希望他們對大田作物育種有基本的認知和學習,更加懂得培育新品種的不易及節約糧食的重要性。”
成捆收集
是“拔麥”而非“割麥”
誠如小張及李學軍老師所說,收獲時將小麥連根拔起,是老師對學生們的要求。事實上,學生們使用的也并非鐮刀,而是用于田間工作的小鏟子。“當然,偶爾也會用上鐵锨。田里有的地方比較干旱,小鏟子就會派上用場,學生們會把根系上的泥土撣干凈,打成捆收集。”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幾乎每一株被打捆的小麥,麥稈上都系著顏色鮮艷的毛線,李學軍告訴記者,這是老師們帶著研究生提前到麥田中做的標記, “我們是要做育種的,所以得提前把優秀的單株選中,綁上紅線,讓本科生有目標地去拔單株,這也是他們對高中生物學課程學習的一次重要的實踐認知過程。”
為什么收獲小麥時要連根拔起?“這是為了保證小麥單株的完整性。”李學軍進一步講述,小麥如同水稻一樣,都屬于分蘗類作物,他們的繁殖系數很高,前一年種下的一顆籽粒,會在第二年長多個穗子和若干籽粒,而學生和老師們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查看每一個單株的分蘗成穗程度。
試驗場內,在距離麥田不到20米的地方,是學生們的室內工作間。很多學生圍坐在一起,篩選記錄著成穗程度不同的單株;另一邊,還有學生正在測量小麥的單株高度,因為株高與小麥抗倒伏能力息息相關;門口處,一臺單株脫粒機忙個不停,每個單株脫粒后的籽粒單獨裝在一個信封袋中,學生們也通過觀察籽粒飽滿度、色澤、角質率等各因素進一步篩選種子。農學專業學生將在這里完成篩選、觀察、記錄、脫粒、再篩選等全過程的工作。
連根拔起
是育種單株選擇的基礎
李學軍說,育種是不斷“優中選優”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孕育出好的品種,給農業做貢獻,為農民增收入。他有時候會覺得,工作間也像個“中藥鋪“——還未來得及分選的小麥被掛在屋梁上,匣子里一袋袋牛皮紙袋裝著脫好的籽粒,那些被孩子們拔回來的小麥單株,就像被小心翼翼收藏起來的“藥材”。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小麥單株也確實是小麥育種工作的“藥引子”。
新京報記者獲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長期致力于小麥遺傳育種研究,以趙洪璋院士、李振聲院士、寧錕研究員等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培育出碧螞1號、矮豐3號、小偃6號、陜農7859為代表的一大批優良小麥品種,為提升我國小麥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西農選育的小麥品種引領了新中國歷史上黃淮麥區四次品種的更新換代。
李學軍講述,近年來,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和綠色發展的需求,學校培育出西農979、西農511等優質、高產、抗病國審等10個新品種,在黃淮麥區大面積推廣。其中,西農979累計種植1.5億畝,獲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西農511赤霉病、條銹病、倒春寒等抗逆性突出,為第一批綠色抗病品種。“西農”系列品種以“優質強筋、綠色抗病”享譽黃淮麥區,有力推動了我國小麥育種領域的技術進步和學科發展,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梢哉f,西農在小麥上的每一個成果和獎項,其實都離不開每年夏收時,這些連根拔起的小麥。
回應誤解
可以理解 盼多關注
農訓麥收的工作在西農傳承超過80年。李學軍本身也是西農學子,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在西農農學系就讀,至今還記得同學和老師在麥田中熱火朝天忙碌的樣子,“那時候我們勞作的時間比現在的學生要長,起碼要在田里呆一周,會參與到麥收的各個環節。”
李學軍談到,對于三夏麥收的點滴,是鑲嵌在每一個西農學子大學時光里的珍貴回憶。當然,這些回憶還一定包括西農食堂里,用西農979等小麥品種做成的饅頭,和學校自主選育的紅彤彤的西瓜、櫻桃……“這都是我們的科研成果,我們不僅讓學生們去實踐勞動,更重要的是想讓他們也體會到勞動后,收獲成果時的喜悅,讓他們對農業擁有更多的情懷和信念。”
對于日前網友關于“學校作秀”的質疑,李學軍認為,這樣的誤解可以理解,“從認知程度上,其實這也反映了很多朋友對農業育種學概念及方法并不清楚、不了解,我們希望通過這些關注,去做一些科普,讓大家更多了解農業作物育種專業的工作及農業工作者的不易。”
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